陪朋友看过了东门遗址,沿着东关街一路逛过去,他问左手边的这座老宅,为什么叫街南书屋?我说你就望文生义呗——位于街南边的一座书屋罢了。翻看东关街的历史,建园之初,园主人还真的就是取了这么个名字,只是后来的机缘巧合,改成了“小玲珑山馆”,不过后人还是习惯这么叫,也算是应了主人的初心。
这所庭院,是在清雍正后期,安徽祁门籍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俩所建,迄今已近三百年。依据马曰璐《小玲珑山馆图记》所述,马氏原有居所在东关街北,“房屋湫隘,尘市喧繁,余兄弟拟卜筑別墅,以为扫榻留宾之所。近于所居之街南得隙地废园,地虽近市,雅无尘俗之嚣,远仅隔街,颇适往还之便”。于是鸠工经营,删芟芜杂,掘井引泉,点缀楼台,三年有成。“将落成时,余方拟榜其门为街南书屋,适得太湖巨石……甫谋位置其中,藉作他山之助,遂定其名小玲珑山馆。”
历经两个多世纪的风雨,园子里的原物,大多朽蚀坍塌了。在做东关街区修复的时候,依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张庚所绘《小玲珑山馆图》、马曰璐的《小玲珑山馆图记》,按照当初的整体布局,在原址进行复建。友人的目光果然很“毒”,站在街边,盯着大门两边的墙砖,来来回回地反复在看,我在一边调侃:“怎么,又发现什么宝贝了?”他一边摇头,一边嘀咕:“不简单,不简单!每一块都是‘官砖’哎!”真的佩服友人的眼力,看得一点都不差。墙上的这些砖,熟称“铜钱砖”,由明清时期的官窑烧制,每块都有“铜钱”样的标记。在东关街修复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古建筑修旧如旧,从周边收购了大量过去老屋拆卸下来的旧砖,再进行遴选。仅在街南书屋修建的过程中,就用了12万块这样的老砖;迎着东关街的这面墙上,砌有3万多块。这面“铜钱砖”墙,也成了东关街上的又一景观墙。当然,复建这样的墙,得用心讲究的人,才会这么做;藏在其中的奥妙,也得细心深究的人,才能看得出来。为什么一条老街,有人走马观花,半个小时就逛完了;有人走走停停,半天还没看结束?如果前者算是品味的话,那么后者的目光中,透出的更是品位。
朋友甫一跨进书屋大门,立马为门厅里的风雅装饰所折服。看着书架上的一排排线装书,试着抽了两本下来,一边翻看,一边用胳膊肘撞撞我:“这是真的哎!这是真的哎!”“噢!你以为我们是摆个书壳糊弄人的呀?”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园子里面竟然会有餐饮。我便再次调侃:“你别忘了,餐饮也是文化哟!去年的10月31日,我们扬州,已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了哎!”你还别说,遥想当年,在这个园子里,还真的有过若干次的饮宴雅集。清乾隆时期,这里是扬州文坛上,诗文活动的一个重要中心,留下了许多经典唱和。如今,市里的一些的文人雅士,也喜欢汇聚于此,偶尔在朋友圈里,看到他们站在桌边挥毫,或是端着酒杯吟诵时拍的小视屏,心底总会生起一份暖暖的慰藉——扬州这座城市,就应该有这么个范。
当初的园主人,人称“扬州二马”的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可是儒商的代表人物。他们以盐为业,家资丰厚;而且勤敏好学,擅长诗词;乐善好施,广交朋友,可谓誉满江淮。当时多位诗书画的泰斗,往来于其府邸。诸如沈得潜、全祖望、杭世骏、厉鹗、阮元、金农、高翔、汪士慎、郑燮等,在此结为“邗江吟社”。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初到扬州时,就暂住在马氏兄弟小玲珑山馆的七峰亭,并将其命名为七峰草堂,自号七峰居士,为之写下“绿扬风里雪堆成,朴笠沾衣玉骨轻,看到月明溪水动,不须天上问飞琼”的诗句。类似这样的佳话,还有许多。兄弟二人揽才纳士,兴学济困,牵头承办各种文化活动,街南书屋自然成为当时的一个集散地。
进入园子,我最喜欢的,还是东南角的小玲珑山馆,一座相对独立,精致秀美的园中园。从月形的圆门走进去,迎面是一汪池水映月,水面嬉戏着两只黑天鹅。池水一周是回廊,东北角是丛书楼。这座楼中的藏书,曾经有十万多册,《清史稿》称之“藏书甲大江南北 ”。马氏兄弟与宾客于此考辑刊钞、校勘审印,其装帧精绝的古籍,当时被称为“马版”,先后编审过《宋诗记事》《辽史拾遗》《经义考》《字鉴》等著作。朝廷纂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向民间征集秘籍孤本,马家献书776种。乾隆爷为表彰其迹,专门赐予《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这在其时,可谓荣莫大焉。
西南角的一座两层小楼,名曰看山楼,是园林中的一处待客之所,深受马氏兄弟的垂爱,在他们各自的《街南书屋十二咏》中,都有专门写看山楼的句子。马曰璐的是:“隐隐江南山,遥隔几重树。山云知我闲,时来入窗户。”马曰琯的是:“我有山中心,不得山中宿。爱此两三峰,凭栏肆遥瞩。”从二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在这幢小楼上,可远眺江南诸山,近观城中树冠,应该是园子南边最高的建筑。康熙年间翰林院侍读徐用锡,曾在这里撰写《看山楼记》,通篇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潇洒飘逸。这幅行书手卷长约628厘米,高约26厘米,据说有人在北京的某个艺术品拍卖会上见到过。现在,如果能这里挂上这幅作品的影印件,那就更妙了。从这儿,可以看出马氏兄弟内心的高洁,身为盐商,须于俗人俗事当中游走,但非自己的意趣所在,当初建此小楼,就是祈求喧嚣中的一片净土。可以想象,闲来登楼何事?看山、观景、赏月、煮雪,兴之所至,挥毫泼墨。有机缘受邀登楼者,多为饱学才人,有道之士,与兄弟二人对酒当歌,留下了多少文坛佳话。
除了这座相对独立的小院,园中还有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石屋、清响阁、藤花庵、觅句廊、浇药井、七峰草亭、梅寮等,并称为街南书屋十二景,都依据原先的史料记载,进行了复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园子的西门口,增设了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城市书房”,无人值守全自助,24小时“不打烊”,现有图书3200余册,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军事、生活百科等多种类别。室内古朴典雅、简洁舒适,便于市民休闲阅读。在东关街的街南书屋,嵌入这么一个市民书房,又让友人的眼睛为之一亮:“扬州,不愧为扬州!就是不一样!”
园子的南半部分,做成了明清院落式主题精品酒店,通过空中连廊,与西边的“长乐客栈”融为一体,统一对外经营。由于风格传统,环境优雅,随着个性化出行比例逐步上升,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愈加多样化,与市区其它的精典民宿一样,多数时候,这里的客房,也是“一房难求”。
和友人约定,下次来扬州,就住在这里!一起应应景,把酒唱和,不醉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