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它在清代初期即已形成。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二人至八九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后大多由5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扬琴自行伴奏坐唱。唱腔曲调为各类曲牌,早期主要用劈破玉、银纽丝、四大景、倒扳桨、叠落金钱、吉祥草、满江红、湘江浪等,后来主要用软平、骊调、南调、波扬、春调、补缸、鲜花调、扬子调、杨柳青、雪拥蓝关等。节目分为采用单支曲牌演唱的“单片子”和两支以上曲牌连缀或联套演唱的套曲两种类型。套曲又分为“小套曲”和“大套曲”,以满江红为主要曲调的套曲俗称“五瓣梅”。 扬州清曲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曲艺唱曲形式,许多元明以来的古代民间俗曲,包括一些俗曲的原词,都在扬州清曲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由于流播时间较长,它在传布中对其他地区的许多同类曲种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曲种由于种种原因已处于艺人流散、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